Multi-SIM助力新型钙指示剂NEMOer的研发:突破内质网钙信号成像的极限
钙离子(Ca2+)是细胞内信号传递的核心信使,调控着从基因表达到肌肉收缩等多种生理过程。内质网/肌浆网(ER/SR)作为细胞内主要的钙库,其钙动态的精准监测对理解细胞功能及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遗传编码钙指示剂(GECIs)因动态范围小、灵敏度低、响应速度慢等问题,难以捕捉ER/SR中瞬时的“钙闪烁”等基本释放事件,尤其在可兴奋细胞(如心肌细胞)中这一挑战更为显著。开发高灵敏度、高动态范围的ER/SR钙指示剂,成为领域内亟待突破的难题。


01.
Multi-SIM
助力研究新发现
2025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友军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Highly dynamic and sensitive NEMOer calcium indicators for imaging ER calcium signals in excitable cells”的研究论文。该团队通过改造钙调蛋白结构域,成功开发了新一代ER/SR钙指示剂NEMOer系列。NEMOer的灵敏度比传统G-CEPIA1er提升2.7倍,动态范围扩大50倍以上,首次实现了对心肌细胞SR“钙闪烁”及斑马鱼体内自发SR钙释放事件的直接观测。其中,快速响应型NEMOer-f更以毫秒级动力学特性,为可兴奋细胞的钙信号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

科研团队为了实现对内质网(ER)钙稳态的监测,利用一种mTurquoise2(mTq2)变体作为传感器表达水平的指示物以及NEMOer传感器的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FRET)供体,构建了比率型的mTurquoise2 - NEMOer(TuNer)指示剂,用以放大NEMOer的响应,后续将两者的融合命名为TuNer-m,接着对TuNer-m指示剂性能进行了研究。

《Nature Communications》

02.
Multi-SIM
在该文章里的贡献

超分辨成像
借助Multi - SIM超分辨显微镜对表达TuNer-m的COS-7细胞进行荧光成像,采集到清晰的管状内质网与片状内质网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双通道同步成像
内质网的形态变化速度非常快,10ms内就会出现形变,所以研究人员使用Multi-SIM超分辨成像系统对COS-7细胞中表达的 TuNer-m进行荧光图像采集,选用445 nm波长的激光作为激发光,两个不同波段进行同时接收,以此实现对荧光信号的同步检测。研究发现内质网小管内的TuNer-m比率高于相邻内质网片层,这说明内质网片层中的钙离子水平显著低于其相邻的内质网小管。
Multi-SIM的超分辨及双通道同步成像的特点有效验证了TuNer-m传感器在检测内质网不同区域的钙离子水平差异方面的高灵敏度和有效性,同时说明TuNer传感器非常适合对非兴奋细胞中ER钙信号进行超分辨率成像。

图注:(F) 使用Multi-SIM超分辨成像系统对COS-7细胞中表达的 mTurquoise2 - NEMOer-m(TuNer-m)进行荧光图像采集,选用445 nm波长的激光作为激发光,通过两个探测器分别在415-475 nm和500-550 nm 的波长范围内同步接收信号,以此实现对荧光信号的同步检测。TuNer比率(R)定义为 R = FNEMOer/FsfTq2ox。放大区域中,紫色箭头表示荧光较高但比率较低的区域,黄色箭头表示相反的情况。(G) 针对不同亚细胞区域进行精确的感兴趣区域(ROI)划定,内质网片层(白色圆圈)、内质网片层边缘(黄色圆圈)或内质网小管(绿色圆圈)。(H) 对不同划定区域的荧光比率进行统计分析,平均面积:片层为 0.06±0.01 μm²,边缘为 0.07±0.01 μm²,小管为 0.07±0.01 μm²。(****P = 1E-7,**P = 0.0019,ns 表示无显著性,P = 0.0723,单因素方差分析,n = 70个感兴趣区域,来自至少15个细胞)。3 次独立的生物学重复,每次重复至少5个细胞。

03.
Multi-SIM
研究成果总结
Multi-SIM在该研究中的应用为内质网钙离子信号研究带来了突破。它不仅提供了内质网超微结构和钙离子动态变化的超高分辨率图像,帮助科研人员更细致地观察内质网钙离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还揭示了以往未被发现的内质网钙离子信号特征,为理解细胞内钙信号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NEMOer新型钙离子探针的研发,标志着ER/SR钙成像进入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新时代。其核心优势在于超大动态范围、快速响应及卓越光稳定性,完美适配高强度成像需求。而Multi-SIM技术的引入,则突破了传统显微镜的衍射极限,将细胞器钙信号的微观动态可视化提升至新高度。二者的结合,不仅为心脏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利器,也为未来开发靶向ER/SR的精准调控策略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一突破性进展,再次印证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生命科学前沿探索中的无限潜力。
微信公众号
Visualize your ideas
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中心北大街66号创新大厦110-112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合欢路16号天怡新世纪商务中心研发生产楼西楼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