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SIM助力新型红色荧光蛋白mScarlet3-H的研发

 

2025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公共技术中心、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付志飞团队在《Nature Methods》发表了题为“A highly stable monomeric red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advanced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科研团队成功开发了新一代超稳定单体红色荧光蛋白mScarlet3-H。

 

 

 Multi-SIM

 

助力研究新发现

 

 

 

研究背景

荧光蛋白(FPs)作为生物成像领域的“分子灯塔”,为科学家提供了在活细胞、组织乃至模式生物中可视化生物分子的强大工具。然而,红色荧光蛋白(RFPs)的发展长期滞后于绿色和黄色荧光蛋白,其稳定性不足、抗光漂白能力弱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高温、氧化环境及超分辨率显微镜(如STED、3D-SIM)中的应用。尤其在电子显微镜(EM)样本制备、组织透明化等严苛条件下,现有RFPs的荧光保留率低,成为多种成像技术应用的瓶颈。因此开发一种兼具高亮度、超稳定性和单聚体特性的新型RFP,成为领域内的迫切需求。 

 

创新研究点

研究发现,mScarlet3-H通过独特的组氨酸-发色团氢键网络,实现了三重突破:

1️⃣极端稳定性:在90℃高温、8M盐酸胍等严苛条件下仍保留82.5%荧光;

2️⃣超强抗光漂白能力:支持长达2小时的3D-SIM活细胞成像;

3️⃣多场景适用性:成功用于快速组织透明化(1天完成全脑透明)、CLEM(光镜-电镜联用)及STED纳米成像。

 

 

 

 

 Multi-SIM

 

技术贡献

 

不同细胞器的超分辨结果输出

研团队为了研究mScarlet3-H作为融合标签的性能,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了mScarlet3-H与各种细胞器标志物的融合蛋白,并通过Multi-SIM超分辨显微镜对其定位进行检查,发现mScarlet3-H能准确标记多种细胞成分且取得优质的成像结果,如微管、线粒体外膜、F-肌动蛋白、线粒体嵴,这展现出mScarlet3-H在细胞中良好的标记和成像性能。

图注: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带mScarlet3-H荧光蛋白标签的融合蛋白,分别包括EMTB-mScarlet3-H(微管)、Tom20-mScarlet3-H(线粒体外膜)、Lifeact-mScarlet3-H(丝状肌动蛋白)和 Phb2-mScarlet3-H(线粒体内膜),然后使用Multi-SIM超分辨率显微镜采集图像。比例尺,10 μm,放大后的区域位于图像右上方,比例尺,2 μm。

 

长时程动态数据连续采集

研究人员用新开发的mScarlet3-H与COX8A序列标记线粒体融合进行3D-SIM活细胞成像,并且同样的实验方法将其特性与已有的mScarlet-H、mScarlet等多种荧光蛋白比较。结果显示,mScarlet3-H 能连续成像2小时且光漂白极少,而其他荧光蛋白荧光损失显著,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100nm分辨率追踪线粒体融合和分裂事件,该结构一方面表明mScarlet3-H在长时程活细胞3D-SIM成像方面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出Multi-SIM设备在长时程的成像过程中光毒性较低,长时间观察下不会对线粒体产生不良影响。

图注:a,在COS-7细胞中表达mito-mScarlet3-H的3D-SIM活细胞成像代表性图像,根据与底部的距离进行颜色编码。比例尺为10 μm。b,对表达线粒体靶向荧光蛋白(mito-FPs)的活COS-7细胞进行无间隔的连续3D-SIM成像。荧光强度均以初始荧光强度为基准进行归一化处理。每种荧光蛋白的实验均重复三次,且结果相似。c,在所示时间点(分钟:秒)线粒体融合(绿色箭头)和分裂(红色箭头)动态的代表性图像。每个事件均由三张图像突出显示。比例尺,5 μm。 

 

 

 

 

 Multi-SIM

 

研究成果总结

 

mScarlet3-H的成功研发,不仅填补了红色荧光蛋白稳定性的空白,更通过Multi-SIM等先进成像技术的赋能,将活细胞超分辨成像推向新高度。该研究中Multi-SIM核心优势在于:

 超分辨成像,助力科研工作者获得更精细的结构采集;

✅ 支持小时级动态观测及快速数据处理;

✅ 应用范围较广,普适性更强。

强强结合,突破高难度成像 

Multi-SIM与mScarlet3-H的结合,为生物成像带来了新突破。mScarlet3-H的高稳定性使它在多种复杂实验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性能,为荧光显微镜成像提供了更可靠的荧光标记选择。而Multi-SIM超分辨显微镜则充分发挥了mScarlet3-H的优势,实现了对细胞内动态过程的超高分辨率、长时间成像。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科研人员更深入地探究细胞内的微观世界,还为未来生物成像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生物医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有望推动更多关于细胞功能、疾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原文献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247125/


 

 

 

2025-04-24